为何信息流的广告来的资源线索接通率这么低发表时间:2020-11-17 09:24 本文为行业文章,适合人群:信息流优化师,做信息流广告商。 这篇文章纯粹是个人推断,因为他们手上有更多的项目。因此,将一些情况总结出来的情况,并不代表全部情况。 所以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在做了所有的操作之后,无法提高接入率而被广告主倒逼,被广告主同事倒逼,实在是扛不住,就来吐槽一下。 尽量让大家都能看得懂,先聊聊手机网络广告。 平时,大家都在手机上搜索咨询类app,我们在阅读咨询时,都会看到一条看着的信息流广告。 广告牌的形式—— 该信息识别广告很好识别,即左下角蓝色框中有一个标有“广告”字样的标志。 哦。这则广告的隐蔽性很强。理由如下: 信息流广告中的内容都是根据用户兴趣推荐的,这种兴趣的来源在于你已经看到的过去信息,并且根据你说的内容通过麦克风识别出相应的信息,这样广告就会因为兴趣而被看到。因此,只要你不留意,就很容易点广告。 于是有人问:为什么没有经过授权的麦克风仍然如此精确? 这就涉及到了跨app平台。一切应用程序背后的厂商都不只一家。它们有一个app矩阵,包括视频、短视频、综合咨询。假如你打算发布短视频内容,一定要授权app使用你的摄像机和麦克风。又正因为你授权了这个app,另一个app会根据厂商自己的后台数据进行匹配,达到信息共享,从而使他们的推送更加精确。 广告人为什么做广告。 广告客户正是基于上述情况(兴趣推荐,获得潜在用户流量)选择投放信息流广告,希望与意向用户建立联系(通常这些有需求的人在看到相关信息后,会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而那些看到广告的人,如果有兴趣,会留下联系方式,如果没有兴趣,就会直接退出,从历史数据来看,有10000人看到了这条信息,大多数情况下,300以下的人就会点击查看,然后就有不到20人感兴趣,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认为如此简单的介绍应该对其信息流广告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就是正文部分了。 许多商家花钱在这些平台上做广告,但近期来看,相信不少广告主都会发现其手机能打通的很少。其中大多数是未接的,还有一部分是空的,空的,空的,空的大约加起来有一半。而且在接通的电话里还有些说自己没有留下任何信息,没有兴趣,真正每天可以聊下去的就是那么一两个… 至少在今年之前,这种情况还比较好。对此,我长期观察,也结合以前的情况,做了一些分析。 不知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信息流广告展示频率实在是太高了,基本上每刷一次,往下数第四个基本上就是一条广告,而且每个广告的间隔也是四五个的样子。因此这就导致了在看咨询的时候,会下意识的避开广告,如果误触了也会退回来。因此许多人会因为广告看得多而自动过滤广告信息。 就以上几个方面而言,换句话说,也就是刚下载信息流广告模式app的时候,就存在一种进入无需求的情况,然后当由新用户变为老用户(大概也就2-3个月),基本上可以自动过滤掉广告信息,如果这个app还没有覆盖全国,就存在新用户进入的情况,那么在疫情爆发期间,大家都呆在家里,我相信几乎大多数人都下载了这些app,所以从2-3个月以后,从整体上看,这个app虽然还是有点打广告的情况,但已经大大减少了。 因此从视觉自动屏蔽的层面上看,许多潜在人群也因广告出现频率过高而自动屏蔽。 有另一种情况,当同行看到信息后,就会填写公司给的号码,为了套取同行信息,有的还会填写虚假信息,以消耗竞争者的投放成本。 另一个就是自己做测试的时候随便填一下就能看清流程是否可以运行,当然这情况自己操作就知道了,也不作为效果统计。但正是这种情况,我有个朋友就遇到了自己写的号码和名字,最后跑到了另一个类似的项目的后台。 这一局面本来就是系统出了问题。但在其他朋友的抱怨中,却发现了一些秘密: 这位朋友当时告诉我的,他看到了一则信息流广告,觉得很有趣,就填了自己的真实信息。那时候,那个广告客户也给他打了电话,他婉拒后,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有不定数量的其他公司(有同这个广告同行的,也有同这个广告内容相关的)给他打电话,开始接电话了解情况,后来直接说自己没填过这个信息。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知道表单并没有出现在错误的帐户中,而是感觉到一个资源被多次使用。 因此有许多打不通的电话可以解释清楚,有些号码是随便写出来的,有些可能是没有用的。而且那些说没有填完的…都是自己去体会的。 我再一次想,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看来我有点了解。过去做网络广告时,BDu是独占的。而且自wzx事件之后,许多广告开始转向信息流广告。当BDu的影响减弱时。而BDa则是通过BDu的广告来制定新规则,因此在一家独大的情况下,不受对手的限制,想要做什么就说什么。其它的跟风者只能跟着走。 以前信息流广告的一次转换成本大多在200-300元。那时的广告商是无法忍受的,随着这些大工厂后来的运作,成本逐渐下降。现在很多人拉广告做信息流广告,靠的就是转换成本低,以前200-300成本可以做到现在40-60成本。换句话说,成本太高了,很多广告主都不愿意花这点钱做促销活动。但如果成本降低,将有许多广告商愿意尝试。因此,在这些尝试失败之后,除了觉得没有效果不再推出之外,也只剩下一声叹息:真的很难有一个顾客。但事实上,真正起作用的线索可能早就超过了当年200-300条线索的成本。 写作到此,不禁感叹2年前做搜索时的效果,有效率最低也在70%以上,互联网广告投放推广的日子难道就不到了吗?在今天的信息流动中,又将出现什么新的模式呢?
文章分类:
透视运营
|
|